(资料图片)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这部书记录了当时谋臣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情况,为后人了解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资料。
《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现在流传的本子为西汉刘向所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关于刘向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因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劾宦官专权误国,两次入狱,被免官多年。成帝即位,刘向升迁为光禄大夫,终为中垒校尉。时外戚擅权,朝政昏暗,刘向多次上书进谏,言辞多痛切。
刘向擅长经学、文学、天文算学。汉成帝河平三年,搜求公私藏书,编校重写。刘向主持这一工作。期间经过编校的书,他都写了序录,这些序录汇集成为《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刘向平生著述甚多。《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三十三篇,今存《九叹》、《请雨华山赋》等。所撰《说苑》、《新序》,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佚事,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其中还夹有一些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另有《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今存。
《战国策》选篇一:《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太子,名平,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年在位。哙为燕王时,重用其相子之,并把王位让给了子之。燕人不服,不到三年,燕国大乱。公元前311年,齐宣王乘机攻破燕国,杀哙及子之。
燕昭王即位后,欲报破国杀父之仇。他找到燕国的贤士郭隗,问:“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回答:“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唐尧、虞舜把贤才当老师对待;禹、汤、文、武把贤才当朋友对待;齐桓公、晋文公把贤才当臣子对待;亡国之君把贤才当奴役对待。
面向北以受学业(古人尊师,师居于坐北西南的正位),并尊重贤者的意见,这样的人能吸引胜过自身百倍的人前来;勤学好问的人,能吸引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前来;一味地追随、模仿别人的人,只能吸引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前来;不尊重并且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只雇佣杂役前来;习惯打击别人、蹂躏别人的人,只能招惹来罪犯或俘虏那样唯命是从的奴才。
可见只有重视人才,才能成就事业。
昭王又问:“寡人将谁朝而可?”那我该拜见谁好呢?
郭隗讲了古之君子以千金求千里马的典故,又说:“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对于死去的千里马,求买的君主都用五百金买下了,何况活的千里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君主是真心求购千里马,不用一年,各地的千里马就被送到眼前。
今天的昭王诚心招纳贤士,先从启用我郭隗开始吧。世人看到我这样的人物都能被重用,何况比我更贤能的人呢?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会赶来的啊!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居处,并师之。之后,“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乐毅,何许人也?魏国名将乐羊之后。自魏至燕后,燕昭王任为上将军,联合韩、赵、魏、楚,领五国兵伐齐,攻占齐七十余城。
燕昭王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终于打败了齐国,燕军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等燕惠王即位,乐毅受到猜忌,逃至赵国,死于赵。当然,这是后话。
《战国策》选篇二:《触龙说赵太后》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孝成王即位,年幼,由赵太后执政。
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秦急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以赵太后最疼爱的幼子为人质,才肯出兵。当时各国之间结盟,往往要以国内重要人物作人质,作为执行盟约的保证。
太后不许,大臣强谏。太后以蛮横的态度禁止再议为质之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朝廷上形成僵局。
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赵太后怒冲冲地等着。
古代臣子见君主,按礼节应快步走。触龙因脚有疾,不能快步走,只能“入而徐趋”。他见到赵太后,并没有提起送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事情,而是就各自的身体状态拉起了家常。“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见太后神色渐缓,又提起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最疼爱的小儿子没什么出息,趁自己还在,冒死想为他向太后求一份差事,让他在宫里充当一名卫士。
太后答应了,并感慨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男子也最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触龙说:“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触龙又说:“我窃以为,比起小儿子长安君,您更疼爱嫁去燕国的女儿啊。”
太后说:“你错了,我更疼爱长安君。”
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做父母的疼爱孩子,都会为他们做长远的打算。您嫁女儿去燕国为后的时候,为之哭泣,想到她嫁得那么远,就悲从中来。但是,即使再思念女儿,在祭祀为女儿祈祷的时候,您也会说:“千万不要被燕国赶回来啊!”这不是长久的为女儿做打算吗?燕后的子孙都是相继为王的啊!
太后点头。
触龙趁机又追问:“赵国君子的子孙里,被封诸侯的人,他们的后代现代还有做诸侯的吗?”没有。触龙又说:“不仅仅是赵国,其他国的诸侯后代也是如此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这大概就是,近的祸患会落到自己身上,远的祸患会落到子孙身上。并不是因为君主的子孙就一定不好。而是因为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厚而没有劳绩,并且还占有着大量贵重的宝物。今天太后您给了长安君尊贵的地位,并且封给他肥沃的土地,多加器重,却不让他及时为赵国立功,一旦他失去您的庇护,又如何在赵国站稳脚跟呢?老臣我认为您为长安君做的打算不够长远,所以比较起来,您对长安君的疼爱不及嫁去燕国为后的女儿啊。
赵太后听了触龙的话,说:“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长安君被送去齐国做了人质,齐国也兑现了承诺,出动了救兵。
赵国的贤士子义听说这件事后,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君主的儿子,骨肉至亲啊,都不能享受没有功勋的地位和没有劳绩的俸禄,何况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呢。
左师公触龙善于揣摩君主的心理,以委婉、体贴、温和、动听的言辞,劝说赵太后爱护子女应从长远考虑,使子女及早得到锻炼,而不应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固执的赵太后。
《战国策》选篇三:《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即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聘问,是当时诸侯间一种礼节性的交往。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赵威后还未打开齐王送来的书信,就问使者:“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今年齐国的收成好吗?齐国的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不悦:“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我是奉齐王的使命,出使这里。不先问候齐王却先问收成与百姓,岂不是把卑贱者放在先,而把尊贵者放在后面?
赵威后说:“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不是这样。没有收成,哪来的百姓?没有百姓,又哪来的君主?难道有舍本却问末的道理吗?
赵威后进一步追问使者: “助王养民的钟离子,为何至今没有成就功业?助王息民的的叶阳子,为何至今没有成就功业?率敏而出于孝情的北宫婴儿子,为何至今都因没有封号而不能上朝?而於陵的子仲,上不能做好臣子,下不能治理家庭,中不能求交诸侯,这种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何至今还不杀掉呢?”
本文陈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她对收成、百姓及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收成,就没有百姓,没有百姓,就没有君主。民为本,君为末。她称赞齐国隐士钟离子的“养民”,称赞叶阳子的“息民”,称赞北宫婴儿子带动人民行孝的做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新序》节选一:《齐闵王亡居卫》
齐闵王,齐宣王之子,约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齐宣王曾趁燕国内乱伐燕,杀燕王哙。齐闵王曾联合韩、魏攻秦、楚,继而又攻灭宋国。
公元前284年,燕王哙之子燕昭王联合秦、楚等国伐齐,大败齐军。燕将乐毅攻进齐都临淄,闵王逃到卫国。
途中,齐闵王问臣属公玉丹为什么自己会亡国。公玉丹说:“大王您之所以会亡国,是因为您太贤能了。而天下各国的君主都昏晕无能,他们嫉妒您的贤能,因此联合来攻打您,这样您只能流亡他国了。”
齐闵王叹息道:“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都会受这样的痛苦吧!”
公玉丹继续谄媚道:“古人有辞天下无忧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见其实。王名称东帝,实有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盈,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
我只听说过有古人辞去王位而面无忧伤,今天才亲眼见到。虽然大王您自称东帝(齐闵王于公元前288年称东帝,只称两天,就听从苏代的话取消了帝号),但实际占有天下。您离开齐国去卫国居住,仍能容光焕发,体丰貌盈,是因为i没有把王位看得太重,是真正贤能的人啊。
齐闵王说:“还是丹你懂得我啊。”从此自以为贤明,越发骄傲不逊。
卫国国君让出自己的王宫给齐闵王居住,甚至向他称臣,尽心招待。但齐闵王自负无理,他的态度激怒了卫国人,被从卫国赶走。
齐闵王离开卫国来到鲁国。他的臣属夷维子要鲁国缴纳锁钥、提着衣襟捧着几案、在棠下伺候齐闵王吃饭。以接待天子的礼节接待齐闵王,鲁国不愿意照此行事。闵王又离开鲁国,去往薛地。
向邹国借道,适逢邹国国君去世,夷维子仍要求邹国以对待天子吊丧的礼节对待准备前去吊丧的齐闵王。邹国坚决拒绝,闵王不敢进入邹国。于是又逃往莒国。
楚王派大将淖齿领兵来救齐国,因为淖齿做了齐闵王的相国。
楚国原与燕国联合伐齐,现领军队来救齐,目的是要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淖齿拔了齐闵王的筋,并把他吊在庙梁上。
悲哀啊!齐闵王统治的齐国,是方圆数千里的大国啊。但却“兵败于诸侯,地夺于燕昭,宗庙丧亡,社稷不祀”。
“身亡逃窜,甚于徒隶,尚不知所以亡,甚可痛也!犹自以为贤,岂不哀哉!公玉丹徒隶之中,而道之谄佞,甚矣。闵王不觉,追而善之,以辱为荣,以忧为乐,其亡晚矣,而卒见杀。”
在“宗庙丧亡,社稷不祀,宫室空虚,身亡逃窜”的狼狈处境中,齐闵王仍然听信卑贱小人公玉丹的阿谀谄媚之辞,自以为贤能,因而对卫、鲁、邹国傲慢无礼,引起卫、鲁、邹国的反感,以致无容身之地,被楚将淖齿所杀。
ps:码字不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